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

喚名的原理


孩子每個階段的特色都不一樣,所以會有很多名字!((好啦~其實是媽媽很愛亂取XD
本名:『可可』
藝名:『經理』
小名:『弟弟、阿弟(台語)、小寶寶、臭小寶、小先生、小鬼、小子...』
從出生到現在不止這些呢,你家寶貝也是嗎?
--
為什麼名字不同,他卻知道是在叫他?
從心理學的觀點,孩子對名字如果產生了好的連結,當這些名字出現時會做出反應;跑到你身邊、看你、對你笑、搖著尾巴、把手手放你身上,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,等著你給予回饋;儘管只是一個微笑說好乖,他都會樂此不疲。
加上情緒、肢體動作等等細微訊號,讓孩子馬上理解了:『喔喔!怎麼啦?』
從通心(Animal Communication)角度來解析,當你在喊名字時,同時間傳遞〞他跑過來、看你〞等等的畫面訊息,讓他立刻接收並且得以做出反應。
不管用哪一種角度去切入理解寶貝兒如何回應我們的叫喚,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。
說到這,你可能會想問為什麼有時候我叫他他都不理我?為什麼除了我之外的人叫他,他都沒反應?
只需要反思一個問題:『為什麼一叫名字孩子就要理你?更何況是毫不相識的陌生人。』
有些家長當小孩做錯了事會生氣大喊他的名字:『XXX,你給我過來!』(好可怕,我不敢過去...)
負面情緒及肢體語言已和名字產生了不好的連結,往後叫喚他的名字,是否將花更多力氣與正向訊息發生關係;才有可能再修正回來呢。
還有些陌生人一來,就會叫孩子的名字並且靠孩子好近(他是誰?我不認識你阿!為什麼要靠我這麼近?好奇怪)
再者,孩子的個性、成長環境、教育方式,都深深影響著他的行為。加上不同的情境、環境、時間,都是造成行為變動的因素。比如說,去寵物公園遊玩時,叫名字的時候可能就是要回家了,可是孩子還想玩怎麼辦?他沒辦法用說話的方式溝通,於是選擇忽視你的叫喚來表達他想留下的想法。
當我們質疑孩子的行為時,回過頭想想自己,有陌生人在路上叫你過去,你會第一時間靠過去嗎?
當家人帶有情緒的叫你的名字,你難道不會感到困惑/害怕嗎?
孩子其實很常和你溝通,而你感受到了嗎?
‪#‎好家長第一步‬:具備自我反省/反思能力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